闲聊中培训技术 交心时宣传政策
——我校派驻打郎村干部组织群众培训技术宣传政策
5月19日,打郎村群众齐聚一堂,兴奋地讨论着自己种植木耳的经验,攀比着自己木耳产业取得的成果。“我那几家亲戚外打工了,我集中起来种在坡上的树林下面,摘了四五次了,一浇水又长出来了,干的都有20多斤了”王玉田兴奋地说。村里的贫困户、致富带头人黄忠福说:“周书记,我家的长得好,你提点去感谢电大领导。”……这是木耳加工与销售培训现场,群众分享着自己的心得和感受。
家家木耳开始量产,群众对木耳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存在疑虑,怎么晾晒、如何捡耳、怎么包装、怎么卖出去等,都是群众想问的。晚饭过后,我校派驻打郎村的干部周显龙、蒋泽刚利用休憩时间,在打郎村原村级小学二楼教室开展木耳加工与销售技术培训,宣传学校对打郎村的产业帮扶政策,一一解答群众疑惑,培训现场群众掌声雷动,心情喜悦。
培训会上,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、打郎村驻村第一书记周显龙向群众讲解了木耳加工、包装和销售技术。他说,木耳采摘时一定不要把嫩芽弄掉,保证木耳后续产量;晾晒木耳时下面最好垫上通风的竹垫,保证木耳晾晒干净、彻底干透,将大于2厘米和小于2厘米的干木耳分开;包装、质量监控、销售实行村里统一集中管理模式,确保产品品牌质量。周显龙书记还对我校帮扶的刺梨产业、木耳产业等作了一次政策宣讲,解读了资金使用、技术支持、销售帮助等政策,勉励群众靠自身劳动和技术致富,争当新时代知识农民和致富能手。

我校派驻打郎村的督战帮扶队队员蒋泽刚给老百姓算了“两笔经济账”,一方面结合他到贵阳、榕江、从江、秀塘乡街上考察的干木耳市场价格,算了一笔“定价账”,统一产品质量、包装和定价,每一笔快递费、运输费、人工费等算得清清楚楚,干部“两袖清风”,带领群众致富;另一方面算了一笔“收入账”,评估每家产量,预算木耳产业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收入,按照现有的木耳产业规划,预计给每户带来2400元的经济收入。
在学校党委的指导和关心下,打郎村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“打郎”牌商标注册申请,将用于刺梨、木耳、干笋、稻田鱼、花椒、煨酒等2个大类17个品种的产业,提早谋划打郎村产业布局。科学应用好产业“八要素”,长短结合,从战略层面规划好打郎村产业发展蓝图,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,脱真贫,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。